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,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,8月15日至16日,东莞职业技术学院“质跃体育”突击队在葵潭镇镇团委江书记的带领下,走进揭阳市惠来县葵潭镇千秋镇村。队员们通过走访古荔园、探访文化遗址、对话基层干部,在岭南古村的烟火气中上了一堂生动的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。

寻根千年文脉,触摸历史温度
初遇古村,聆听“福荔”传说
实践队抵达千秋镇村。初入村庄,绿意盎然的荔枝林与古朴的民居相映成趣,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果香,仿佛诉说着这片土地与荔枝的千年缘分。
在千秋镇村村干部魏千强的带领下,队员们来到了“千年福荔”。这棵树龄近千年的古荔,是粤东地区现存最古老的荔枝树,树干需三人合抱,枝叶如巨伞撑开,即便过了盛果期,仍能感受到其蓬勃的生命力。“这棵树可是我们村的‘活化石’!”魏干部介绍,据考证,它见证了宋元明清的朝代更迭,更与潮汕先民南迁的历史紧密相连——相传宋时魏氏先祖从福建迁徙至此,将荔枝籽藏于扁担中带到龙江畔种植,后逐渐繁衍成林。

最让队员们动容的是关于南宋末年的传说:宋少帝南逃途经此地,村民以鲜荔相赠,少帝感念村民淳朴,又见他们协助击退追兵,特赐名“福荔”,寓意“福泽绵长,吉祥如意”。魏干部指着树冠上一处虬曲如龙首的枝干笑道:“你们看这枝,像不像龙首?还有树干上自然生长的灵芝——都说‘福荔’有灵气,护佑着一方百姓呢!”队员们仰头凝视,斑驳的树影间仿佛能看到千年前的烽烟与温情。
探秘文化遗址,感悟历史厚度
在龙溪边的古城墙遗址前,魏干部讲述了它的前世今生:“这城墙始建于宋代,最初是为抵御外敌而建。相传宋少帝逃亡至此,见此地易守难攻,便命人加固修筑,后来宋军依托城墙击退追兵,才得以继续南行。”尽管历经岁月侵蚀,特别是文革时期的破坏,如今仅剩一小面残垣,但站在斑驳的砖石前,队员们仍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,而村干部的讲述让故事更加鲜活。

移步村口,一棵枝繁叶茂的千年榕树映入眼帘。村干部介绍,这棵榕树同样与宋少帝有关:当年他携太监逃亡时,曾躲在榕树的树洞中避过流寇。
对话乡村振兴,解码“福荔”新生
从“烂在树上”到“走出大山”的振兴路。实践队走进村里的荔枝产业园,与村干部展开了一场关于“古荔新生”的对话。

“以前我们愁啊!”魏村干部回忆,过去村里荔枝依赖外地收购商,对方压价厉害,几毛钱一斤还挑三拣四,“果农自己摘、自己分拣、自己装箱,最后上称时说不收,一季心血全白费。有时候宁愿让果子烂在树上,也不愿受那份气。”

“今年的荔枝比较多,而且我们的品种都是比较好吃的,政府也关心我们,来这边设置荔枝收购平台。”魏村书记语气里满是自豪,“更重要的是,我们开始讲好自己的故事——这棵近千年的‘福荔’,就是最好的招牌!”。
据了解,千秋镇村今年荔枝迎来丰收,品种有黑叶、凤花、桂味、糯米糍、黑叶产量大约60吨,凤花有40吨。葵潭镇政府衔接东莞惠来商会还有小鹿农产品(供应链)有限公司助农销果,首批荔枝采购订单即达到1.2万斤。
作为三下乡的学生,我们深入千秋镇村荔枝园,与村民并肩穿梭在果树间。通过实地调研,精准把握产业痛点后,结合青春视角与校园传播优势,为荔枝宣传带货出谋划策。真切体会到三下乡的意义——以青春热忱,为乡土产业搭起与外界的桥梁,让知识与汗水,化作荔枝枝头的丰收希望,助力乡村烟火里的幸福增收 。
两天的实践短暂却深刻。对于“质跃体育”突击队的队员们来说,这不仅是一次对岭南古村文化的探寻,更是一堂“行走的思政课”——他们在千年古荔下读懂了坚守的意义,在古城墙与榕树间触摸了历史的温度,在乡村振兴的故事里看到了青年的责任。
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中写道:“千秋镇村的荔枝,枝头有清甜,泥土里有故事。而我们为这份甜与故事写下属于新时代的注脚。”未来,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的 青年将继续用脚步丈量乡土,用行动助力振兴,让更多的“古村故事”被听见,让更多的“乡村梦想”被照亮。